詠春拳精髓
The Essence of Wing Chun
詠春绝技,法度森严,源于五枚,成于咏春
只谈线位,力与角度,同门技力,四位三度
以弱胜强,始是功夫,内外相消,并无绝招
蓄劲似蛇,发劲似猫,朝形似鸡,阴阳发力
不行心意,只用精神,来留去送,甩手直冲
梅花五点,手脚互通,门分内外,手有生死
劲发六合,力从地起,发劲在腰,出招在膊
力未还原,切忌出手,寸内发劲,力有对错
发尽散尽,散尽发尽,力有八种,当知分间
真假虚实,蓄谷松散,线有安危,主分内外
顶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关,任我行走
马有五败,十者九坏,演挟跪撑,摊身最惯
敌手行桥,必须落马,蹬腰作势,为抢内门
上不过膊,中不过争,下三路手,以脚消脚
摆放有威,打须有势,三角朝形,线守分明
桥行中线,指尾垂地,正身子午,侧身争底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转马朝形,以圆化直
敌压三关,以横打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无身打颈,怕打终打,贪打防空
以攻为守,以守为攻,追形接打,变化无穷
三桩三拳,步手身全,地脚梅花,木人红船
念头主守,寻桥打手,追形之始,求诸标指
旁边辅助,箭槌八种,走马斜角,幡龙跳跃
固定标步,半全起脚,练力之法,阶段五重
松沉稳劲,清脆玲珑,先松後紧,再紧後松
松松紧紧,循环不穷,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假想有敌,不可用心,意投於外,一点精神
反覆练习,配合由勤,手脚属我,控制随心
升肩耸膊,气提不利,意沉身稳,高低无忌
发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脚发力,与身无关
力无定位,喉咙争膊,嘴不闭气,力发无形
动静无碍,语出如宁,拳争掌膊,也可伤人
中路边栏,抛桥窒手,咏春八手,皆可攻守
标圈伏绑,困刮耕摊,可从中破,困手横拦
绑有正错,错非真错,按头屹尾,按尾屹头
中间绑起,有影无形,武欲精通,唯从苦练
先成後化,先化後成,刀切虽齐,墨守成规
艺能巧变,将形补位,因缘各就,殊途同归
-
-
詠春拳历史
◆ 咏春拳起源 詠春拳(谐音“咏春拳”)相传始创于五枚师太,传说五枚观蛇鹤相斗开悟,后将拳法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而另一说法系严二所创,再传给女儿严咏春。无论如何,由五枚始创,自严咏春开始,传与丈夫梁博俦 ,再传梁关桂、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梁壁、叶问,这是咏春门生公认的说法。 相对其他武术门派,从前咏春显得有点“小众”,她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非常时期,太平天国起事,广东“天军”不少粤剧中人(通常被称为“红船”,发展到现在被称为“梨园”),第二、三代传人梁兰桂、黄华宝、梁二娣、为红船中人或与之密切来往,清廷剿灭洪秀全后,火烧佛山红花会馆,大杀伶人,禁演粤剧,黄华宝、梁二娣自此隐姓埋名秘传拳法,因此咏春素有“发扬光大即违背祖训”之说。 ◆ 咏春拳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名震四海。说到中国,武术一定是中华最为有名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技术了。很多外国人提到中国,也会对传统技艺武术赞不绝口,这就可以看出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和历史底蕴了。 咏春拳以“中线理论”为拳法的基础,主要是以防卫还有出奇制胜来进攻。咏春拳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川渝地区,而后在福建流传开来,最后在广东被发扬光大,与永春白鹤拳渊源颇深。咏春拳始祖五枚师太之前有练习过白鹤拳,后在一个白鹤与蛇相争的场景中,悟出另一套拳法,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詠春拳。 “咏春是哲学的拳种,不能走捷径”,专注学习,从基本功着手;“唯快不破、快又有劲”才是最高境界。 在众多武术之中,咏春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最具实战及影响的一种。特别是因为叶问、李小龙的出现,更作为咏春的代表人物,将咏春之名推向世界,并在国际上带来的重大影响。 2009年,福州市申报的福建传统咏春拳成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11年,佛山市申报咏春拳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成功 ,于2012年2月由广东省政府正式公布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11月,福州市申报咏春拳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且还把这个拳法列为福建警察学院需要学习的一个学科之一。 咏春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受到了各地各界人仕的关注、肯定及喜爱,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武术爱好者,参与到咏春的学习及传承之中。 传至叶问时,咏春传授方式被简化,以适应大规模传授,在港澳台的22年间(1950—1972)开设武馆广授门徒,成为咏春拳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的基础,其一众杰出弟子们都继承了叶问的遗志,将咏春拳进一步发扬传播。 其中,尤以李小龙为咏春拳的世界性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他于20世纪60年代赴美国发展,吸收咏春拳中线理论,并自创截拳道(民间也称“李氏咏春”),一路打败各国功夫高手,声名鹊起,终以功夫电影将咏春拳展现至世界舞台,为古老的中国又添一分魅力。